12 月 15 日晚上固件发布,16-20 日为团建,21-22,25-27 这 5 天都是懵懵的,直到 28 号在上级的教导下终于有点可控的感觉。

被问了三个问题:

1. 谁会关注这个产品和功能, 2. 他们需要什么更 general 的信息。 3. 我们除了说技术,还应该说什么?   4. 即使是说技术,如何让 SI 或者用户更清晰的了解产品和 LoRaWAN 应用框架。 5. 如果关联相关产品。

如何确认方向

限定发挥方向,使得撰写内容边的可控,不会感觉到非常的空,而写不出任何东西。

撰写 LoRaWAN Network - SenseCAP Indicator 这篇时候,做了如下动作:

  • 预设读者画像,
    • 单纯因为 LoRaWAN 功能而来,看到 Touch Display 设备的人
    • 已经有了设备,想要尝试下 LoRaWAN 的人
  • 简述产品产生的背景:为什么要作这款产品/应用?
  • 更通用的信息?
    • 最基础的 LoRaWAN 功能适配程度
    • Uplink 和 Downlink 的功能。
    • 对每一步动作除了进行 “要这样做“,还要有 “为什么要这样做“ 的行为解释。
  • 能结合的产品
    • SenseCAP 本身就是 LoRaWAN 设备集大成者,集合 Sensor 和网关;但这里只能选择网关或者能够非平台绑定的 LoRaWAN node 设备。
  • SI 了解产品和应用框架?
    • 基于已有的 Solution 内容作简单的扩充,引流。

每一张图都承载最关键且吸引人的信息,这些信息作为引线,通过对这些信息补充,并提供对读者有价值的内容,可以是较为冗余的信息,但需要分割内容块,保证节奏。

整个下来,发现自己有如下问题:

  1. 应用场景积累少 | 接触的场景、实例,已知的信息匮乏。
  2. 产品使用的少 | 不知道其它的设备能做到什么程度,在什么情况有什么优劣势。
  3. 专有名词不够清晰 | 没有知识路径,需要临时查阅相关信息,而导致技术内容不够丰富。